此帐号已被封,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。
文章于 2022年3月18日 被检测为删除。
被微信屏蔽
他,独倡“知行合一”,发展“心学”,是心学集大成的思想家、哲学家。
他,立德、立言,学术思想传至日本、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,在世界上具有深远的影响力。
他就是——王阳明。
王守仁,别号阳明。浙江绍兴府余姚县(今属宁波余姚)人,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,自号阳明子,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,亦称王阳明。明代著名的思想家、文学家、哲学家和军事家。
虽为一代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,精通儒道佛,然而王阳明的一生却是满地荆棘,充满艰辛,坎坷无限。
童年时贵人语迟,五岁始能语;青年时屡次落第,格物穷理;中年时遭人陷害,远躲僻壤;几经沉沦,屡遭奸人陷害……
即便在平定宁王之乱、到达人生巅峰之时,也因小人馋告而差点失去一切。关于自己的处境,他曾这样形容:“危栈断我前,猛虎尾我后,倒崖落我左,绝壑临我右。我足复荆榛,雨雪更纷骤……”
但处境再不堪,生活再磨难,王阳明都始终保持着内心的强大,不以物喜,不以己悲,处之坦然,从不抱怨。
“身之主宰便是心,心之所发便是意,意之本体便是知,意之所在便是物。”
甚至在居所后面的山上,凿石为棺,每天都端坐棺中,凝神苦思。心兵不动,万事从容,最终猛然醒悟:“所谓格物致知,格物应该格头脑中的良知,而致知是致向人生来固有的良知。”
心即是理。原来圣人之道,就在自己的心性之中。
终于在蛮荒的龙场,灵台清明,大彻大悟。而让龙场悟道实际发挥作用的,是“知行合一”的超脱真理,即遵循内心的良知,便能达到宁静于内、无敌于外的境界。
有人说,中国历史之中,文人用兵当以三人为最,其中一最便是王阳明。
但相比王阳明的用兵之法,流传给后世更多的是他的思想。
在哲学方面,王阳明主张“心外无物”、“心外无理”说,否认心外有理。认为事物的道理或规律离不开心或意识;所谓物也就是人的意识的表现,精神、意识等是第一性的,万物则是意识派生的。
在认识论上,王阳明宣扬“致良知”与“知行合一”说,认为人的认识就是对本心良知的自我认识,人都有良知,良知也就是天理,一切事物及其规律都包含在良知之中。
国学大师梁启超称赞阳明为“阳明先生,百世之师”,并表示王阳明“是一个豪杰之士”。是因为他在程朱理学笼罩一统天下,以极大的勇气,挺身而出,用“心即理”的学说之与抗衡,以“知行合一”理论戳穿了那些道貌岸然的理学家。
甚至在晚年于清华国学院对大学生的演讲中,梁也屡屡谈及阳明心学。其在《王阳明知行合一之教》的讲稿中直指当时只重知识传授,轻视德性培养和实际运用的教育弊端,今天读来,对照现今的教育体制,非常有现实意义。
曾国藩、蒋介石等人对王阳明也非常推崇。蒋介石甚至认为中日两国的差距就在于一个王阳明:“儒道中最得力的,就是中国王阳明知行合一‘致良知’的哲学。日本窃取‘致良知’哲学的唾余,便改造了衰弱萎靡的日本,统一了支离破碎的封建国家,竟成功了一个今日称霸的民族。”
如果心学是圣贤功夫,那么知行合一则是俗世智慧。
在“知”与“行”的关系上,王阳明强调要知,更要行,知中有行,行中有知,所谓“知行合一”,二者互为表里,不可分离。知必然要表现为行,不行则不能算真知。
王阳明作为中国历史上立德、立功、立言三不朽的典范,其心学哲学思想纠正了程朱理学的烦琐流弊,注意了道德意识的自觉性,形成了具有鲜明特点的阳明学派。
除此之外,他对真理不懈追求的精神,他讲学问道付诸实行、在艰难中建功立业的功夫,他经过修炼而获得强大内心以及战胜苦难的决心和勇气,都值得我们去反复学习、深刻体悟。
人生不是一场物质的盛宴,而是一场灵魂的修行。面对当下世界的浮躁浮华,通过解读王阳明及其心学思想,领悟知行合一的心学智慧,方能守住本心,行稳致远。
影响中国500年的思想宝藏 《王阳明—知行合一》(全5册) 小编推荐:178元/套
包邮,货到付款,敬请放心购买。
由于青海、海南、内蒙运费较贵,每套需补收30元运费差(新疆/西藏暂不能发)。 点击阅读原文下单,货到付款!
其他
在历史巨变的转折点上,人人都该再读一遍王阳明
他,平定皇室叛乱,是皇室功臣。